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故宮裡擠滿了游客 新華社發填飽肚子,一度是幾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大事。然而曾幾何時,出門去看看花花世界,成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美其名曰“在路上”。如果稍作梳理,中國人大規模的旅游,大抵從三十多年前的“公家人”開始,各種級別的會議扎堆風景名勝區,會開了,景也逛了。後來,生活條件改善了,越來越多的人踏上旅途,上車睡覺,下車看廟,還有拍照和尿尿,滿眼見人不見景成了很多人的旅途生活寫照;近些年,諸如古鎮艷遇、出國探險之類的深度游誕生,“驢友”、“山友”上天入含一時間,全世界到處都有化療飲食禁忌中國人的影子了。回顧中國人三十年旅游變遷,也是對“旅游”、“旅行”、“自由行”等觀念更新改變的三十年。
   大約20年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穆帥到陝西某地的市政府研究室實習,一個馬上就要退休的正處級調研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老先室內設計生每天按時到辦公室,沏茶,看報,然後翻出一摞摞影集。那是他工作多年來,尤其是近十多年在各地的留影。要退休了,此時難免會回憶過去。
   穆帥正是個愣頭青,也湊過去看,果然嘆為觀止。影集是按區域分票貼類的,東北、華北,邊疆、沿含到處都留下了調研員的蹤跡。“開會,我們是去開會。”老先生對穆帥強調著,一邊頗為得意地指著一張張照片。他幾乎到過國內所有的省份,當年能掛上些名頭的景點,都曾駐足留影。
   若干年後,國褐藻醣膠內外也去了不少地方的穆帥,卻念念不忘那一時刻對旅游的最初觀感。那時,他只去過市區的幾家公園,最遠到了秦嶺的某個峪口,所以面對教科書中才能看到的這些美景美照,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旅游人新竹二手餐飲設備綁在工作上,錢又從哪裡來”
  時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形式:會議+旅游
  游客:“公家人”或採購員
  特點:吃住不費心,但游覽的心態和現在不同
   自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少傳誦至今的詩詞名句與風景名勝相關。南朝詩人沈約寫過“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可能是最早提及旅游的詩句。而在新近發現的山東昌樂“骨刻文”中,有記錄兩千多年前東夷平民娛樂活動的“旅”、“游”二字,可見中國人游山玩水的歷史多麼久遠。
   但現代意義的旅游,百度的解釋是:“人們為了休閑、娛樂、探親訪友或者商務目的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係和現象的總和。”這,不過才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三十多年的事情。
   穆帥當年垂涎的那位調研員“開會+旅游”的形態,或許正是中國人開始將旅游變成生活一部分的“髮端”,當時,只有“公家人”或是銷售員、採購員這些到處跑的人才能藉機享受。70歲的李煜老人是穆帥的母親。退休前,她的旅游經歷也跟調研員相仿。幾十年都在西部一個小縣工作,北京還是文革時期去過。“哦,對了,上大學時,與同學一塊爬過太白山,這算旅游吧”
   穆帥見過母親下山後拍的照片,幾人拄杖並立,人人挎著個癟癟的小書包,衣服摞著補丁,精氣神倒是滿足的。工作後,每個月幾十元的工資要養活老人孩子,“旅游人綁在工作上,錢又從哪裡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煜出差參加一次會議,“機會來了。”那次會議在唐山開,各地來開會的幾個人一合計,繞道去了秦皇島,逛了一次北戴河。“那是我頭一回見大海。”2014年2月,李煜回憶起那次“繞道游”,還是很開心。後來,她又去過黃山、西湖,都是部委組織的全國會議,吃、住、游,都由會議買單。那時,已經有禁止到風景名勝區開會的規定了,但禁歸禁,會照開,越是著名的景點,會議越扎堆,學習、交流、培訓、訂貨,名目繁多的各種會議引來的參加者,造就了第一批“旅游者”,由此很多單位、機構在名勝區修建起豪華的樓堂館所,以適應這種多少有些畸形的“旅游”需求,甚至延續到近些年。
   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1986年,中國已正式將旅游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旅游業寫進“七五”計劃中,將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只是“開會+旅游”的狀態還占多數。
   幾十年過去,再回想當年這種情形,李煜也覺得怪怪的。“那哪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呢除了沾了一點公家的光,自己不用掏錢,吃住確實也不費心,但游覽的心態不像現在。”
   退休後,李煜和老伴走親訪友,順道游了不少名勝,雖然自己花錢,旅途也頗為疲憊,但玩得很舒心,“與過去最大的區別——我自由了!”
  有閑錢和自由時間的走馬觀花
  時間: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
  形式:“一窩蜂”出游,從國內到國外
  游客:“一窩蜂”的“觀光客”
  特點:上車睡覺、看廟拍照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直至九十年代初,除了沿海的部分地區,中國很多地方依舊是傳統社會:像多年以來那樣,人被束縛在土地、單位、組織等一元化的社會形態中,思想遠沒有而今解放,身心也不如現在“自由”,剛剛飽暖,何論游玩。
   一旦邁入現代社會,旅游市場會迅猛發展。陝西海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地接聯合中心副總經理侯林認為,經濟活動的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勞動制度的改革,雙休日和黃金周假日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中國人有了閑錢和自由時間,旅游由此開啟。這一界限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始,直到新世紀的初年。
   2009出版的《旅游概論》一書中有一組數據:1985年,中國國內游客數量僅為2.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80億元。1998年,游客為6.9億人次,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國。到了2002年,已達8.78億人次、3878億元。
   人多了,錢賺了,但如同旅游景點的各類服務設施相對簡單一樣,該階段的旅游者也著實不夠“品級”,甚至不懂得怎樣去旅游。
   穆帥就是此時開始游玩各地的,他自稱“走馬觀花的觀光客”,誰能逃得了備受詬病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呢,要麼就是看廟、拍照——全世界景點最愛拍照的或許正是中國人,每到一個景點,甚至來不及看一遭,只顧拍照。
   在15年的老導游侯林看來,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態或許不可避免。那個年代,大多數游客的見識、品位,以及對旅游的理解,幾乎都停留在“人云亦云”甚至“看景不如聽景”的層面,不懂怎麼去欣賞、體味。
   侯林眼中的旅游是三個字——“美”、“異”、“享”:欣賞一切美的東西,美景、美食、美人、美德;尋訪與平時異同的地域、風景、體驗;放鬆心情,享受人生。
   這一時期大多數的旅游者,只能稱之為“觀光客”,聽說哪個景點熱門,就抱著一種看西洋景的心態,一擁而去,如蜻蜓點水,照片拍了不少,心情也很愉悅。不說旅游服務存在的諸多問題,單說一些觀光客的“劣跡”,就有違於旅游的本意。由此帶來白色垃圾污染、任意刻字“到此一游”、不知禮儀、浪費等諸多問題,甚至貽害至今。
   “這其中有自我控制的素質問題,也表明瞭旅游觀念的遞進與更新。”38歲的侯林去過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當旅游成為一項工作,很多原來課本中的景觀呈現在眼前,“也就那麼回事了”。
   有人喜歡自然風光,有人追求人文歷史,有人這些都不愛,“哪怕是獨自開著車隨意溜達,在不知名的山谷里發一陣獃,也是享受的。”在侯林看來,“不一定非要去南極、上太空站,像個土豪一樣。”旅游是種心境,是個體解脫於過去的“束縛”之後的一種身心解放。
   可在那個階段,剛剛有了點閑錢、有了些時間的大多數觀光客們,哪裡懂得這些,游了玩了,去了很多地方,就已經很開心了。
  活在當下,說走就走
  時間:本世紀初至今
  方式:今天就制訂旅游計劃
  游客:“背包客”
  特點:探索與發現,用腳瞭解世界
   網友米子的旅行啟蒙來源於她小學時候。那時,她老爸利用暑假出差的機會,帶她去了很多地方,比如大名鼎鼎的北京猿人遺址。後來上歷史課,她驕傲地告訴老師:“我去過周口店!”估計老師也沒去過,讓她介紹了一下那些山洞是什麼樣子的。
   上了大學,米子開始“窮游”,“借全國各地同學的學生證打個半價票就去玩了”,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喝水壺裝的白開水,啃麵包就榨菜。年輕時沒有吃苦的滋味,有的是萬水千山走遍的喜悅。
   “所以我對現在那種把夢想放在遙不可及的將來的自我催眠很不贊同,尤其是說退休了賣了房去環游世界什麼的。”米子說,什麼階段的人生有什麼樣的風景和感受,“不要吃完了米飯,把最好吃的菜留到沒了牙、缺乏胃動力的時候再去吃”。
   活在當下,今天就制訂一個旅游計劃吧。米子的旅游觀就是這麼率真而簡明,就像網絡上那句流行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正是中國人旅游三十年變遷到而今的主流觀念。
   這時中國早已榮膺世界最大的旅游消費國。僅以《2013年春節黃金周旅游統計報告》為例,全國接待游客2.03億人次,旅游收入1170.6億元。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為8318.27萬人次。中國出境旅游市場已超德國與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總額1020億美元。
   出境游對於某些旅游者來說已經不算什麼,隨著“城市病”的加劇,都市游客們去“農家樂”,越是鄉土氣息的越好。此時的旅游已從觀光向休閑度假轉化。
   對米子來說,旅游就是探索與發現,所以她越來越不愛做細緻的“攻略”,“人生已經太多束縛和計劃,就不要再背個‘殼子’去行走了。”她只是訂票、酒店、簽證,剩下的就在旅途中即興發揮。“旅行就是離開熟悉的城市和生活去釋放自己,所以要做點平時做不到的事情,才會有更多驚喜。”
   她的新浪博客“行走的米子”,有4萬多擁躉。一千多篇文圖記錄著她一路走,一路吃喝玩樂,遭遇的很多有趣的人與事,比如在法國安納西不期而遇的“高山放牧返鄉節”,那麼多動物,牛啊,馬啊,狗啊,甚至鴨子,都在街上披紅掛彩地游走,人歡馬跳,好不開心。更好玩的是不斷結識朋友,很多超過十年的友人,是在旅途中結識的。
   “用腳去瞭解。”她在法國的阿爾小鎮溜達,發現地上有各種顏色的地標,繼而興奮地悟出黃色的地標就是梵·高的“足跡”,她想發現了藏寶圖的秘密一樣,開始探寶之旅。每找到一處梵·高的足棘就會立著與場景相仿的他的畫。梵·高落座過的咖啡館依舊,給她以恍如昨日又物是人非的交錯感觸。
   米子一次只去一個地方,住下來,慢慢地走。這,或許是旅游真正該有的節奏:休閑。哪怕獨自發發獃也是好的。
  中國人將來的旅游會是什麼——
  不是貪玩,而是“對世界有好奇心”
   今年春節期間,有人在老撾目睹了中國背包客的盛況。這條微博說,“萬榮,歐美背包客雲集之地,以戶外漂流聞名,本不是中國旅行團與自駕車隊青睞之地,但今日所見,國人與白人游客的比例接近1:2,琅勃拉邦更是達到驚人的2:1。”他嘆道:“老撾全境已被‘占領’!”而一條跟帖評論說,為躲避國內游扎堆,來到柬埔寨巴肯山看日出,“一次限上300人,一數,中國人有280!巴肯山已被占領,只差一面紅旗了!”
   像這樣在旅途中的中國旅行者簡直太多了。2014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的數據顯示,預計全年旅游總收入可達2.9萬億元,國內旅游人數可達32.5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可達2.54萬億元,出境旅游人數約9730萬人次……
   2014年2月,侯林接受記者採訪時,正在中國臺灣游玩。另一位被稱為“旅行家”的sea-mouse則跑得更遠,他逛到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去了。
   34歲的seamouse自稱常年在全世界“流竄”,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國外遊蕩。知名的旅游出行網絡平臺“螞蜂窩”有他的專欄,記錄他“在路上就是在上班,趁著旅行運和人品玩,抓緊深啃世界”的生活。說實話,在認識sea-mouse之前,記者聽說過的“旅行家”,是歷史書中的徐霞客。而sea-mouse認為每個人理解的旅游是不同的,“旅游”、“旅行”,或許還有“採風”。“一窩蜂”或者觀光客,不過是因為大家都沒見過世面,世面見多了,有經歷了,也就他獨行過,也跟過團,“窮游”、“富游”也交織在一起,昨天在星級賓館,今晚就睡火車站。
   這種旅途生活使得人生跌宕起伏。去年春節,seamouse在印度遭遇“春運”,“比中國的春運可怕多了,那叫一個壯觀!”他想買最好的軟卧,哪裡還有票呢“好不容易擠上一趟火車,被抓住了。”seamouse給了那個穿制服的100元人民幣,這才到了恆河邊——人們都趕著去參加堪稱全球規模最大的宗教慶典“大壺節”,據說涌來了1億信眾,要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seamouse雖然是理科男,但並不妨礙他也是枚“文青”,他在游走世界的途中,尤具人文情懷。2012年秋天,在巴爾幹半島漫游時,他去了1995年斯雷佈雷尼察大屠殺的發生地探訪,並找到了當年的幸存者……
   有人說,旅游是去過別人過膩了的生活,seamouse認為:“也不至於,關鍵看你想尋求什麼。”不過,最該鄙視的所謂旅游觀是那種“再不去就晚啦”,“為了夢想啊啥的”。
   就像能享受或忍受旅途中的一切,seamouse說不過是因為貪玩,“對世界有好奇心”。  (原標題:從旅游到旅行 中國人在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01beva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